2005-09-20

Representation

昨晚深宵在電視看到一個德國Industrial Designer的故事。這位設計師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仍然對他已擁有卅多名員工的設計公司的事情親力親為,包括親自見客present公司的產品設計。節目訪問了一個跟他相識很多年的客戶,這為客人盛讚他的老朋友不單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還是一為很好的communicator。我便跟太太說:「為甚麼設計教育沒有任何科目教學生如何跟客人溝通,有效地sell自己的設計?」現代的設計教育,由設計理論、design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 到軟件應用的科目(對,是「科目」,內容和質素如何則不得而知!)都涵蓋了,為甚麼單單沒有溝通技巧上的訓練?這一代的年青人,能說能畫能寫的都好像較難找的了!Email都是forward的多,自己寫的少。ICQ嗎?說的都不下是really? yeah! oic! nope! OK, cu soon... 長一點的也說不出來了...

聽人說過,設計師就像相士,懂得設計之時也要有如相士的嘴巴,說服客人、教育客人。(當然,另一種說法是好的設計不必用上人的嘴巴去闡釋,將作品和設計的觀賞/使用者的互動關係必然化,這個題目有機會再談。)

回到校園後,也接觸到一個跟溝通和傳達意念息息相關的題目「呈現(Re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可以說是一個很闊的題目,它完全影響了我們怎樣觀察和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包括聖經!今天一切我們所能認知的東西都是通過「呈現」的過程才達到我們面前,我們才能對之有所認識。

不知你有沒有到過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過其常設展「香港故事」。那裡以香港為一個漁港為始,以九七回歸為終結,將香港歷史生動地呈現在市民面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假若你細味一下這個展覽所論述的「香港歷史」,不難發現它是一個有立場的歷史論述。單以其展示回歸的方式,描述港人那種全城歡騰,慶祝香港回歸中國懷抱,已經可圈可點。原來被展現出來的歷史,不一定要代表多數人的看法;原來在對一件(應該客觀)事實的論述,是可以有立場,不!應該說是必定有立場、有目的!怪不得在台灣,有歷史教科書將來自中國大陸的統治,寫成跟被葡萄牙、荷蘭、或日本統治沒有多大分別 —— 其實都是「外來的」政權。這個從本土文化身份為出發點的台灣歷史論述,就是為了要透過「重新發現」台灣歷史,完成建構一個獨立的台灣國家身份的目的。要展現香港人是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可以用維港和青馬大橋大放煙花的壯麗場面。要展現台灣人其實並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份、有其獨立的文化和身份、將台獨合理化,可以透過「重新發現」和「重新論述」台灣原居民的獨特文化,如語言、習俗和信仰等。歷史(事實)本身是否真的如此發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呈現出來的歷史,能否傳達描述歷史者要傳達的信息和印象!你看得見歷史是如何通過「呈現」左右我們對所謂「真實」的了解嗎?

各種知識、學問、或資料的呈現,都必先有其「再呈現(represent > re-present)」的動機和目的,才有其選定的立場,才有其對事實的描述手法 —— 怎樣寫才能傳達作者要傳達的信息?這便是representation所擔當的角式了。

大概那位年過七十的設計前輩,也從這一代後浪身上找不到具備過人的表達和溝通能力的接班人,他才要在這把年紀還要親自將設計present和解釋給客人看... 說的、寫的、畫的,你懂得那幾樣?

2005-09-10

1st day of Typography class

原本這篇網誌(中國大陸在翻譯上都講求連發音都要接近,比如worldwide web不叫「互聯網」而叫「萬維網」,不單在普通話發音上相似,也能將蜘蛛網的spider web互相交織的意思繹了出來!Blog呢?台灣音譯「部落格」,大陸則仍有很多爭論,你認為如何?)應該早點寫,想寫剛開始教新一個學期typography的感受,連同下課當晚學生的作品貼滿班房的壯觀情景post上來,可是等了兩天,相片還沒有收到,收到的反而是另一個學生當晚的感受:

"I enjoy your class so much yesterday..."

開學第一天,有三個surprises:

一.今個學期學院將兩班放在一起,我要連續由下午三時半教至晚上十時。起初以為有半個小時休息,應該沒甚麼問題。誰知真的連續行行企企的講授、討論、看學生堂上做功課... 結果沒有連續坐下超過五分鐘,晚上回家後兩條小腿實在酸痛得要命!

二.下午上課前看著點名的名單,以為只有十五個學生,誰知來了廿一人,超過了上個學期的數目。晚上的一班更來了卅人,椅子也不夠用,真的沒想過!校務處的人也真是,怎麼可以跟名單相差那麼遠?

三.晚上的一班來了一個英國伙子,立刻在沒有準備下改為雙語授課。很多年都沒有連續講過那麼多英文了,可幸還比想像中流利,也沒有因人多脅場,還算滿意,上面學生寄來的電郵也confirm了自己的想法。

感謝神,給我這個學期的師表生涯有個好的開始!但願在十四堂過後,我沒有變跛子、人數沒有越來越少、學生滿有得著、亦能做一些出色的作品出來,我就心滿意足了!

平日數碼相機都是隨身的,可是上星期日借了給人,相片唯有要等學生記得給自己才有得看了。反正Blogger可以讓我隨時修改自己的message,還是先將上面的寫出來吧!

2005-09-06

What is education?

Education is the art, the action and process of changing people's minds and ultimately people's behaviour.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educates:
She teaches kids the ABCs (minds) so they speak (behave) what is considered correct. She teaches them the hows (minds) so they behave what is considered correct.

The kindergarten kids educate:
Instead of rationalising everything, they only do what is enjoyable to them. Now the teacher sees (mind) that things to be taught has to be attractive and enjoyable. Now the teacher teaches (behave) creatively.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educates:
He does not tell his students what is correct (minds) so they have to find (behave) it by themselves. The students struggle, experience, criticise, testify, and so believe (minds) what they have found is correct and act (behave) accordingl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e:
Instead of doing what is only attractive and enjoyable, they are asked to criticise what is considered correct, even it is from their professors and considered "sacred". Now the professor sees that everything he considered correct are being challenged. Now the professor struggles, experiences, criticises, testifies, and so renewed his beliefs (mind) and acts (behave) according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