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31

從可有可無的graphic designer說起...

今午跟同事們吃日本菜,告別同事中唯一的graphic designer(雖然我的背景也是graphic communications,但日常的工作性質已經多是行政管理和教學)。現在剩下的,就只有product designers、fashion designers和automotive engineer。

我上司的背景是產品設計和汽車設計、具有生意人的腦袋、卻一向不怎樣重視平面傳意設計,以為product designer或fashion designer都可以「順便」執行graphic design的工作。所以每當在銀根短缺的時候,首先想到裁減的往往就是graphic designer。唉...!

在我念設計的年代,學校對設計的分類只有平面傳意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時裝設計、及紡織設計。這是由於從前設計項目的複雜性較低,平面設計師的責任亦秉承美勞的傳統,多只集中「形」與「美」等粉飾性功能(這也是到今時今日很多行外人所認定和先入為主的觀念),他可以在作品中注入較多主觀偏好的美術元素。可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設計項目變得越來越複雜。越複雜的設計項目就越須要跨範疇的設計師以隊工形式完成各種繁複的工序。可以這樣說:在今天一個創作概念(譬如廣告),已經很少只會運用在單一種媒體上,所以也鮮有只須要一類設計師便可完成的項目。科技的進步令傳遞信息的媒介不再以平面為主,graphic communications於是要改名為visual communications,涵蓋的範疇闊了就當然要再細分不同的專科,如information design、interface design、web design、typographic design... 若在這些專門上滲入不同的文化和科技上的學問,又可衍生出在傳意設計過程中不同的專門學科,如experience design、emotional design、interactive design、audio-visual design... 由於設計過程變得更加複雜,裡面又牽涉到更加仔細和專門的學問,在過程和隊工中設計師反而應該更加理性、放下一己的ego和喜好、不要動不動便對一些不合自己口味的建議或作品加以批判、當然更不要拿一些以主觀偏好為本的理據來硬要別人來buy in自己的設計取向或方案。

很多同業或許都有這樣的相似經驗:當設計師的,每每投訴客人只懂無理或主觀地修改自己的設計,壞了自己心目中的好設計。又或設計師同業之間又只懂互相給對方的作品或言論加以批評,不懂設計、壞了設計專業云云。其實設計師的老本行是給設計項目找出問題(identifying the problem)所在,再給該問題「設計出("design" as a verb and a process)」合適的「設計方案("design" as a solution)」。忽略了分析和identifying problem的前半部份,只顧提出大量(不適用)的方案就只會事倍工半。只顧大聲疾呼地提出問題而沒有提供方案的,就更加沒有完成設計師最基本的責任。當然,只為了贏或「唔輸得」而爭論「問題在那裡」或「那一個設計較好」就更加無聊。

Words and works,我想兩者在完整的設計過程都是須要的。Words是前半部份,works則是後本部份。Words是identifying problem所必須的,works就是實幹地為problems設計出適切的方案。Design problem不像mathematical problem般,經過計算後每個problem只有一個solution。Design is both art AND science。一個design problem可以有多個、甚至無盡的design solutions,兼且還可以不斷改善。當你感到口渴時走准7Eleven打開冰櫃看一看,數一數有多少種設計方案給陳列在你的眼前,你便會明白乾在爭論「那一個設計較好」is not the point。

2007-05-09

好久沒有買過詞典

今天在三聯書店買了它出版的這本字詞典。自從2002年開始,因為工作上開始不時要跟國內的工作伙伴和現在的學生等溝通,須要說普通話和寫中文的電郵,到2005年更寫起網誌來。其間不時遇到的問題,便是一些日常的廣東話在說普通話或寫起書面語/白話文來應該怎樣呢?自己一貫的方法都是多聽國語歌、多看普通話電影、與及多讀國內或是台灣出版的中文書和雜誌,多加留意人家地道的用法。我觀察自己寫網誌時常會有以下的情況:廣東話說「我同你講...」,說普通話時則會說成「我跟你講...」,到書面語時我就會寫成「我跟你說...」,我倒常用上這個「跟」字;又例如普通話和書面語中的「假如」和「假若」,到我說廣東話時都會統統說成「假如」。畢竟這些都是自學的,不知能否真正改善自己說好一點普通話或寫好一點文章。可是今天逛書局時偶然看見這本詞典,收錄了近6,000個口語詞的兩種方言對譯和詳盡的釋義,心想有如「執到寶」,他日兩個女兒也應該受用,有助提升她們的中國語文能力,便馬上將它買下來。正如序言中提及:「一般的詞典,都較重視詞義的尋根溯源,偏重規範化的要求,很少注意到在不斷發展、變動中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變化。」除此之外,這本詞典更能照顧口語在應用上因語境(context)變化,在不同「意義場(semantic field)」上的用法!稍加留意,你會發現能專以口語為主的詞典在坊間比較少見,叫這本詞典更顯難得。翻了兩翻,已經學懂不少廣東話轉為普通話的實用例子:

一次過交易 > 一錘子買賣

一口氣 > 一股勁兒


我呢度乜都係一腳踢 > 我這裡甚麼都是一人班的


做乜事粒聲唔出 > 幹甚麼一聲不吭


二撇雞 > 八字鬍


出街食飯 > 下館子


水浸眼眉 > 火燒眉毛


睇到我眼突突 > 看得我一楞一楞的

(還未攪清楚這個「楞」字怎樣讀!)

其實已經好久沒有買過字典,因為幾乎甚麼都能在互聯網上免費找到的。我平日常常須要撰寫文件和電郵,字典詞典幾乎是每日都用上的工具,最常用的包括:

最「就手」的中英文雙向字典: Yahoo!工具列上的「查看字典」功能,隨時備用,挺方便的!

學術味較濃、翻譯較嚴格的漢英詞典:林語堂漢英詞典

一應俱全、英文解釋的字典、同義字和反義字搜尋:Merriam-Webster Online

且怕夠用了吧!?

-------------------
【附錄】

有一本英漢字典,是我多年來的鍾愛:袋裝字典的大小、收錄的字數卻超過十萬、比牛津朗文的都要好要方便、紙張和印刷質素都是上乘 ——《大陸簡明英漢辭典(Continental's Concis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增訂版袖珍本),大陸書店出版。那是很久很久以前買下的,恐怕現在都很難找到了!